家电 频道

寻找“新常态”下的好企业之格力人才篇

  【IT168 资讯】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已成为各界共识,这一时期,全社会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发展压力,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培养适应“新结构”需要的人才,营造重才、敬才的环境,识才、用才的氛围,才能够顺利地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应对“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做大了以后,最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制度的延续性,一个是人才的培养。”格力电器掌门人董明珠认为,尊才、爱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格力对待员工的基本态度。

  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格力对员工有着高标准的要求,格力电器建立了一整套“选、育、用、留”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内部培训、“能者上、庸者下”的晋升机制等各种激励机制,努力为员工构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格力电器在营造重才、敬才的环境中,每个细节都煞费苦心。

  从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天起,格力电器就开始为员工精心搭建起成长的平台。

  针对新入职的员工,格力电器安排专门的训练营,通过讲解企业文化与品牌理念,介绍岗位基础知识等方式加深其对企业的了解,缓解新员工对新环境的不适感,让他们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融入企业大环境之中。

  除此之外,格力电器实施导师制度,通过为每一位新员工指定一名导师,让新员工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自己工作岗位的培养制度。

  在人才引进中,经常有企业苦恼人才难觅。一个企业要保持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必须要打破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人才选用标准和学历、专业、职称等机械的教条束缚,格力电器便是如此帮助每一个员工成长,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活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我的愿望是将每一个人培养成技术人才,留在格力有用武之地,离开格力有一技之长。”董明珠说。

  针对普通员工,格力提供各种平台帮助他们向“技术型员工”转变:从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2009年获得珠海首届优秀外来工称号的郑廷勇;从成品库搬运工成长为全国叉车王中王比赛中蝉联冠军的曹祥云……在格力,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

  小彭刚毕业两年就加入了光伏离心机研发团队,相比各种技术老兵,小彭是不折不扣的新丁。对于小彭这样的新人来说,能参与这么重要的研发项目,获得的锻炼是十分难得。“这种新项目,让我有了一个自我发挥、积极创新的机会。”她说,“格力鼓励创新,我觉得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尤其在我们提出新想法的时候,往往都会得到一个赞,这样我就觉得是收获了。”在研发过程中,小彭感到自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领导不会约束我们,不会一定要求我们怎么做,而是会给一个目标,什么时候之前完成。中间怎么做出来的他不会很过问,时间可以自己分配,最后一定要完成就可以了。”她说。

   “看需求招人,招到人才不受限制”,格力电器如此鼓励人才引进。实际工作中,格力电器则提供了最大的空间,让每一个员工毫无思想包袱,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研发经费不封顶,在格力电器人尽皆知。在格力电器,人才也不用为成为“房奴”苦恼,2014年7月3日,格力电器康乐园二期“一人一居室”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首批即启用1栋、2栋324套房,安排了1296名员工入住;2014年初,格力电器在与珠海市相关部门沟通后,成功为百名在公司工作了20多年仍未落户的老员工解决了珠海户口问题。

寻找“新常态”下的好企业之格力人才篇

  不仅于此,为了完善自己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格力电器下了血本--筹办格力自己的职业工程学院。按办校总投资预计达15亿元,将为7万多员工提供再次深造学习的机会。董明珠直言:“中国大学太多,到处都有大学城,但专业和就业基本脱节。我们一直坚持自主培养人才,这比引进人才重要得多。”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