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 频道

[观察]等离子PK液晶,论两极差异之根源

    【IT168 评论】由中国视像协会,赛诺市场研究公司、中国电子报三方主办,主题为“等离子,高清时代的机遇和挑战——2006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与技术趋势论坛”,于2006年6月29日在北京京瑞温泉国际酒店召开,本次论坛开宗明义是要汇集业界各大厂商,整合上下游资源,邀请权威产业机构,共同研讨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与技术趋势发展。就目前业内广泛流传的“液晶电视独大和等离子电视穷途末路”的说法,与会的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的负责人从产业政策,技术优劣,市场表现及舆论宣传诸方面对等离子电视进行了摇旗呐喊,并表达了对液晶电视阵营故意贬低等离子电视的不满。作为本次论坛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大会主办方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赛诺市场研究公司、中国电子报首次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白皮书》,从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市场研究机构以及权威媒体的立场出发,客观、权威地分析现阶段中国彩电尤其是平板电视在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帮助全行业树立健康正确的发展方向。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等离子电视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把整个产业放到全球市场的背景来看,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惨,实际上更加悲惨的可能还是液晶产业。普通消费者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表象后面深层次的原因读者朋友当然是希望从专业机构的分析研究中找到答案,很遗憾我们从这次论坛得到的信息仍然是一些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结论,完全被人牵着鼻子在走。苦的是普通消费者,满怀希望想得到专业的指点,到头来还是满头雾水,不明所以。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无论是在等离子还是液晶屏的制造领域都只是一个看客,虽然京东方和上广电已投身液晶屏制造,但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还是可以忽略不计。作为旁观者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受利益的牵扯,能够客观地看问题。笔者处在这样的位置对平板显示行业做了多年的观察,得到的结论就是无论等离子还是液晶,其在公众面前的种种表现,完完全全体现了其后的产业资本的市场竞争需求,下面就听我把原因一一道来。
 

三星、台商死掐,液晶战事不断

    目前全球平板产业的竞争格局完全是由韩国的三星集团和台湾的产业资本所决定的,我们先从液晶行业说起。日本为TFT- LCD产业化的最早的推动者,早在1990年就投入了第1代生产线的量产。韩国三星则在1995年跨入此产业,并直接导入第2代生产线,并与日本同时在1996年进入3世代制程。日本虽然最早量产TFT-LCD,但由于市场没有启动,再加上其后的亚太金融风暴,韩国厂商采取压价竞争的方式,促使LCD面板价格大幅下降,日本厂商因而减少投资金额。TFT-LCD生产技术一直被日本视为「国宝级」的珍贵资产,绝对不轻易将相关技术外流,直到韩国厂商积极扩充TFT-LCD生产线,日本厂商为保住其全球领导地位,以及日本国内长期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资金缺乏,因此在TFT-LCD策略上做重大转变,1997年开始与台商技术合作,一方面赚取技术转移费用,投入下一代低温多晶硅(LTPS)的研发以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借此稳定标准型产品的供应量,本身则全力发展高附加价值的LCD产品;再者,把台湾厂商培养大了,便可用来牵制韩国厂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三星集团开始大举踏入TFT- LCD产业时,正是三星电子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大获全胜的时期。三星电子在DRAM制造领域通过不断的资本投入,以令竞争对手不敢想象的方式扩大产能,用规模竞争优势将对手打得纷纷关门,从而取得了市场的垄断地位。这一成功经验理所当然地被三星电子复制到TFT- LCD产业的竞争策略当中,下表是三星电子TFT- LCD面板生产线布局和产能状况:

生产线

代数

产能(k/月)

量产时间

基板尺寸(mm×mm)

L1

2

40

1995.2

370×470

L2

3

37

1996.10

500×650

L3

3.25

90

1998.2

600×720

L4

4

95

2000.8

730×920

L5

5

120

2002.9

1100×1250

L6

5

120

2003.Q4

1100×1300

L7-1

7

75

2005.Q1

1870×2200

L7-2

7

90

2006.Q2

1870×2200

    可以看到每隔差不多1年半的时间,三星电子就有一条新的TFT- LCD面板生产线投入量产,产能扩张的速度相当快。但是出乎韩国人意料之外的是,日本人出了一个怪招,从1997年起向台湾转移技术,而且一转就是5家,也就是所谓的台湾面板5虎:友达、奇美、华映、广辉和彩晶(其中友达和广辉刚刚完成了合并)。台湾产业资本的壮大完全是在全球IT代工生产的惨烈竞争的腥风血雨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规模战、价格战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这样一来,三星电子算是遇上了对手,TFT- LCD产业也就陷入了泥潭。在各竞争对手持续投入新世代生产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冲动下,面板价格持续下降。市场虽然在快速增长,产能却永远在前面领跑。半导体行业固有的产业景气周期消失不见了,大部分厂家都一季接一季的挣扎在亏损的边缘。

 

三星束手、台商下课,等离子无战事

    反过来看等离子面板制造业。等离子显示器能够大量的生产成为商品,主要还是靠日本厂商在此领域的长期耕耘。日本富士通公司于1984年发明了面电极的结构,1991年又发表了寻址与显示相分离(ADS)的驱动法驱动的RGB三色全彩显示器,从此交流型的PDP便成了PDP的主流。到1996年日本共有富士通、NEC、松下和三菱等公司纷纷设厂进行等离子面板的试产,并于2000年开始有大量生产的产品问世。直到2002年,日本各大厂商在等离子面板的市场占有率,总共可达到96%左右,占据绝对垄断地位。

    2001年,PDP电视在消费用市场明显的扩大,刺激韩国厂商加大投入力度,以规模生产降低成本。2002年三星SDI结合整个集团的资源,将等离子面板的制程大大简化,大幅拉近了与日本厂商的距离。韩国厂商在低成本上的努力,除刺激了等离子显示器普及的速度外,也带给向来在技术上领先的日本厂商相当大的压力,并开始进行新一代生产线的布局,且逐步将旧一代的生产技术向台湾转移,或寻找策略联盟与合作伙伴。例如华映的生产线便是从三菱的旧生产线移转过来,富士通与日立的合资公司FHP也将旧生产线卖给了台塑。

    事情发展到这里,好象TFT-LCD产业演化的一幕又将重现于等离子面板行业。不过虽然初始条件相同,但边界条件的不一样,使得两个产业最后的结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里有三个因素影响了等离子面板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一是TFT-LCD七代以上生产线的快速出现,使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等离子和液晶在市场上发生了正面冲突;二是日本厂商停止输出新一代技术;三是台湾公司迫于TFT-LCD行业的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市场相对较小的等离子面板制造。

    第一个因素限制了产业杀手三星的手脚。三星集团内TFT-LCD面板制造由三星电子负责,等离子面板制造由三星SDI负责,在2005年前七代线未投产时,二者都在各自领域冲锋陷阵,奋力争抢行业第一的宝座。下表是2005年前三星SDI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布局和产能状况:

生产线

产能(k/月)

量产时间

天安-1

50

2001.Q1

天安-2

80

2003.Q4

天安-3

120

2004.Q3


    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就从忽略不计的市场份额迅速攀升,到2004年底的时候就以接近30%的市场占有率爬到了世界靠前的宝座。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三星电子七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的量产,二者在40”级电视应用市场发生了冲突,三星集团必须要做出抉择,以免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这样就有了今年初三星SDI高层对媒体宣布的推迟等离子面板扩产计划的一幕。

    第二、三个因素则促成了台湾业者完全退出等离子面板制造业,阻止了另一个杀手的出现,使等离子面板行业少了许多喧嚣。日本政府鉴于日本厂商在TFT-LCD面板制造业的全面衰落(夏普除外),禁止日本公司输出最新的PDP技术,这给了台湾业者致命一击。由于PDP遭遇到TFT-LCD向大屏幕电视市场发起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不得不频频降价接受挑战。TFT-LCD厂家主要通过投资新世代生产线,以减少折旧费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而PDP厂家则只能通过拼命地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以降低成本,从而使得创新能力不足的台湾新进入者中华映管和台塑集团不得不关门停产。另一方面台湾厂家要两面作战,沉重的资本压力也不允许他们在等离子面板制造上大量投资,所以友达早早就退出了与台塑的合作,华映也迟迟不敢扩大生产规模。

皇帝不急,太监急

    综上所述,等离子面板和液晶面板行业在市场宣传方面的巨大差异完全是由于各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液晶面板行业由于有三星和台湾业者这样的激进型选手,都欲将对手置于死地,因此内部竞争异常激烈,产能总是超前于市场,不得不以攻击的面目四处征战。等离子面板占据的大屏幕电视市场自然是一块垂涎的肥肉,往对方头上泼几盆脏水也算不上死罪。

    等离子面板行业原本独霸大屏幕电视市场,由于价格的因素,业者并不敢奢望短期内就让消费者家家都换一个42”的大电视,而是小心翼翼地盯着数字电视的进程,指望数字电视的换机潮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因此业者的产能规划都保持与各国政府的数字电视推广计划相同步,避免了盲目扩张产能引起的过度竞争。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半路上杀出个液晶,且以令人不可想象的速度扩张产能和屏幕尺寸。原本还不屑一顾,认为对手只是虚张声势,哪知很快就与自己拼上了刺刀,只好仓促上场应战,但在气势和舆论导向上已经先输了一阵。

    等离子电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佳,有舆论导向上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价格的原因。液晶电视有前两年的20”、26”,以及后来的30”、32”,始终有5~6千元的产品在冲锋陷阵。而42”的等离子电视虽然从前两年的2~3万元降到了万元左右,但一直都没有真正降到8千元以下可以被中国普通消费者接受的价位。这一点无论是国际上的等离子面板制造商还是国内的等离子电视制造商都心知肚明,哪用得着旁边看热闹的人发什么“白皮书”来做指导,真应了那句老话“皇帝不急太监急”。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