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 频道

扑朔迷离的HD DVD与蓝光标准大战

  【IT168 资讯】2004年11月下旬,派拉蒙、环球和华纳兄弟三家好莱坞巨头宣布支持以东芝为首开发的HD DVD标准,不久将发行HD DVD影碟,拉开与蓝光标准大战的序幕。9个月后,在两大标准同意谈判彻底破裂,哥伦比亚、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支持BD之后,派拉蒙表示将不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发行HD DVD节目,新的日期则还没有确定。环球则将原先计划的16部HD DVD节目削减为12部。而HD DVD的铁杆支持者华纳公司,也没有确定确切的发售日期。其发言人表示,将不排除生变的可能,公司将密切关注HD DVD与BD竞争态势的发展。华纳家庭视频的总裁表示:“如果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光盘格式,我们将会跟着它走。”

索尼: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

  家电领域一次重要的标准之争发生在70年代。1975年SONY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家用录像机——β录像机,就是我们原来说的小1/2录像机。一年后,JVC公布了同β标准相抗衡的VHS标准,因为JVC的方案使用的零部件更少,而成本比SONY的方案有优势,争取到了松下的支持,彻底击败了SON的β录像机。

  在由市场决定命运的另一场典型的标准之战中,SONY也成为了主角,这就是SONY的MD。在音频的领域,最具革命性、最有影响力的两种产品磁带录音机和CD都是SONY的大手笔。但是磁带机在操作和音质上太差,CD又不能录音,体积太大,于是SONY推出了MD,但是这时候以电脑、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娱乐时代的大潮也滚滚而来,MD彻底被MP3击败。

  这两次标准大战,SONY都是被市场无情淘汰出局的。实际上,SONY早就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风险,因此在DVD标准的竞争中,采取了规避巨大风险的做法,在标准制定时,和自己的对手先坐下来谈判,最后DVD标准统一了,然而受伤害的还是SONY,东芝最终借助华纳在好莱坞的地位,使SONY屈尊投降。

索尼在新一轮标准中的复仇

  被东芝在DVD标准上击败的SONY,早就憋着一口气要雪耻。2002年2月19日,日立、LG、松下、先锋、Philips、三星电子、夏普、SONY和汤姆逊等9家电子巨头联合宣布他们开发出了Blu-ray Disc(蓝光光盘),利用405nm蓝紫色激光,使光盘的单面容量提高到27GB,随后公布了BD录像机标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这个长长的名单里,居然没有当年执DVD标准牛耳的东芝的名字。

索尼PS3将使用蓝光DVD技术

  在新一代光盘的开发上,作为在DVD领域的老大,东芝认为新一代DVD应该建立在DVD已有的技术基础上,强调同DVD的兼容和过渡。东芝这么做,完全值得理解,毕竟这样做可以使东芝在新一代光盘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但是作为当年DVD大战的彻底失败者,SONY就完全不能容忍东芝的做法了,因此SONY主张新一代DVD的应该彻底和DVD决裂。SONY等登高一呼,DVD论坛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的17个成员中,响应者云集,但是在东芝主导的DVD论坛中,BD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谈何容易,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同东芝彻底翻脸。但是他们敢于公然挑战DVD联盟的深层次原因还在技术上。在新一代光盘的开发上,蓝光在技术上无疑是领先的。挟技术上和队伍上的优势来势汹汹的BD,令东芝处于被动局面。

处于被动的东芝开始反击

  2002年8月29日东芝联合NEC向DVD论坛提交了新一代DVD光盘规格,新一代DVD光盘。当时的名字为AOD(Advanced Optical Disc,高级光盘),现在已经叫做HD DVD了

HD DVD与DVD和BD的区别:

  东芝和NEC在9名巨头取得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毅然提出新的HD DVD去挑战,想必手里一定握有什么王牌。

  从技术上看,HD DVD和BD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与DVD的兼容性。因此,从生产成本上和销售价格上,具有优势。单纯从技术上讲,BD应该是领先的,无论是容量,还是NA值、坑迹的长度、轨道间距、保护层厚度,BD的技术都是先进的,但是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先进的技术,需要较高的实现成本。由于BD使用了波长为405nm的蓝色激光和0.85的激光聚焦物镜,因此无法和DVD兼容,必须投入全新的设备和生产线,生产成本将非常高昂。反观HD DVD,盘片由两张厚度为0.6mm的底板粘贴而成,其中保护层为0.6毫米,同现在的DVD相同,由于HD DVD采用开口率为0.65的物镜,一方面可以和DVD保持兼容;一方面还可继续使用DVD光盘生产设备,生产成本较低。再回头看看BD,因为其设计与DVD毫不兼容,必然增加激光头设计难度和成本。而HD DVD与DVD相兼容的盘片结构设计,让光头的设计难度大幅降低,从而间接降低了新光头的成本。此外,由于BD采用的在1.1mm厚的底板上覆盖0.1mm厚保护层的结构,通过使用厚度仅有0.1mm的保护层,虽然减少了由于光盘摇动而产生的失真,提高读取质量,增加记录密度,但是由于覆盖层变薄,光盘的耐伤抗污性能随之降低,为了保护光盘表面,不得不在光盘外面增加一道光盘盒。这也增加了BD光盘的生产成本,并加大了薄型驱动器的开发难度。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价格因素是决定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BD的一个最大优势是容量比HD DVD大。HD DVD单层容量15GB,双层 30GB。而BD单层就高达23.3/25/27GB,双层更高达46.6/50/54GB,绝对具有优势。如果按MPEG2中的1920×1080的HDTV标准衡量,码率应该在19Mbps以上,这样,一部133分钟的标准的好莱坞电影,需要22GB左右的容量,HD DVD单面只有15GB,显然还不能满足需要,而BD最低也有23.3GB的容量,刚刚满足需要。但在这个数字电视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一日千里,新的HDTV算法H.264/MPEG-4 AVC和WMV9诞生了,在2005CCBN展览会上,笔者在国际知名公司TANDBGER的展台前看到了H.264瞠目结舌,1920×1080的图像只要10M的码率,更加惊奇的是,该公司技术人员表示,该公司已经开发出只有6M码率的HDTV压缩系统。如果这么看,BD的大容量还有什么用呢,甚至普通DVD都可以实现HDTV。后者是微软公司开发的高清晰高效率压缩算法,1920×1080的图像,码率和画质都比MPEG2高。因此,有了H.264/MPEG-4 AVC和WMV9这两件武器,HD DVD可以不把BD的容量问题放在心上了,采用新的两种高效编码方式后,一部133分钟的HDTV电影,需要的容量大概不到12GB。技术从来就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有时候软件技术的提高,其效益可以大大超过硬件的技术优势。

各显神通,各展所长

  2003年11月,DVD论坛批准了HD DVD标准,这次批准的是HD DVD-ROM的标准,即用于播放高清电影的播放机标准。由于DVD论坛最高理事会的成员大多数是BD成员,因此实际上HD DVD是获得很多BD成员支持才通过的。特别是作为BD创始人之一的三星电子投了关键的赞同票

  因此我们可以说,蓝光阵营绝非铁板一块,其内部骑墙派不少,他们不愿意死心塌地跟着SONY一条道跑到黑,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倒戈到HD DVD阵营将很正常。东芝通过什么高明的手段在关键时刻让对方阵营很多成员做出赞成HD DVD的举动,将来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东芝手里一定握有绝密武器。

  两大阵营对新一代光盘产品的切入点不一样。我们知道,光盘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只读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擦写型三种。只读光盘,也做ROM,光盘中的内容在光盘生产时就已经确定,盘片一旦制成,其内容不可改变,只能读取。主要用于视频盘和数字化唱盘以及各种多媒体出版物,特别是电影,好莱坞电影制片商需要的就是这种,对应的硬件产品是光盘播放机。和录像机比较,相当于放像机,不同的是,放像机所播放的磁带也可以用来录制其他节目,而只读光盘不能用来录制别的节目,只能播放已经录制好的电影节目。与此相对应,还有可以录制节目的光盘。根据性能,还可分为一次写入型(Recordable)光盘和可擦写型(Rewriteable)光盘。一次写入型光盘买来时为空白盘,可以分一次或几次对它写入数据,但写入内容以后不能再进行修改,等于变成一张只读光盘了,一般可用于资料的永久性保存,也可用于自制多媒体光盘或光盘复制。对应的硬件就是一次性光盘录像机。而可擦写型光盘,允许重复读写,就相当于录像带一样,可以用来反复录制节目。对应的硬件是可擦写型光盘录像机。

  2002年2月19日9C发表的新一代光盘BD的统一规格0.9版和2002年6月份开始正式对外公布的BD 1.0版,实际上是可擦写型光盘的标准,按此标准生产的机器只是可擦写型的光盘录像机而已,和播放HDTV电影的播放机是不同的产品。假如现在购买了一台按此标准生产的BD录像机,日后真的发行BD光盘的HDTV电影节目的时候,把光盘放在这个录像机里面根本不能播放,该机只能播放自己录制的HD电视节目。BD阵营的起点放在了HD电视节目的录像上,而录像机这个产品有个特点,除了日本以外的世界各地并不是很有市场。

  而首次批准的HD DVD标准,就是用于播放HD电影的光盘播放机。BD的光盘容量相对于HD DVD而言要高,对于HD录像机来说,是有必要的,而对于电影播放机,只要能满足电影的长度要求即可。从目前的整个世界市场状况来看,人们对HD电影的光盘播放机的需求远远要比HD电视节目的录像机要迫切,HD光盘录像机市场需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HDTV节目,没有HDTV节目,在高清晰度的录像机又有什么用呢?而HD DVD播放机要解决的正是HDTV节目的问题,有了HD DVD,人们就可以看到精彩的HDTV电影,而这些节目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可以通过当地的数字无线、有线、卫星电视才能收到。现在重要的问题是有和无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靠HD光盘录像机是没有用的,必须靠HD DVD播放机。SONY在2003年4月10日推出蓝光DVD录像机BDZ-S77。假如将来新的BD电影碟片发行后,并不能播放。

MATRIX HD生产线上实现了HD DVD光盘的生产

  从2002年5月发布BD1.0 版标准之后,到2004年6月的两年时间内,BD尽管不断有新的录像机上市的消息传来,但是有关BD播放机的标准一直没有任何进展。这其间,2004年1月28日惠普和戴尔正式宣布加入BD阵营,稍后的3月份TDK宣布加入BD阵营,规模扩大为13名成员。

  2004年,BD和HD DVD不约而同地确定H.264/ MPEG-4 AVC和WMV9为视频编码标准,比如2小时的HDTV节目,如果使用MPEG2最小只能压缩至30GB,而使用H.264、WMV9这样的高压缩率编解码器,在画质丝毫不降的前提下可压缩到15GB以下。2005年2月底,DVD理事会批准了HD DVD最后一种产品HD DVD-R的1.0版标准,至此,HD DVD三种标准全部完成。随后又公布了一中8厘米的规格,相当于DVD的D9。

一场命系好莱坞的游戏

  2004年5月,为了加强BD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影响力和普及速度,抗衡HD DVD阵营,决定成立新的Blu-ray Disc Association(BDA)。

全球首款支持“蓝光”的DVD-ROM:BW-F101

  在先前的录像机和DVD两场标准大战中,SONY的两次惨败是刻骨铭心,SONY清楚地知道,每次都是好莱坞一刀要了他的命。因此SONY开始酝酿一场收购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大手笔。虽然SONY在1989年花费34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但是在好莱坞的影响力实在是太有限,因此在DVD标准大战中,没能扭转华纳公司和东芝结盟所形成的不利局面。因此,SONY要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吸取先前惨痛的教训,再次进军好莱坞收购米高梅。2004年9月23日,经过几个月艰苦的谈判并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华纳,SONY与四个投资伙伴正式签署了收购米高梅的协议。

  2004年9月,三洋电机宣布加入HD DVD阵营。面对BDA的攻势,9月27日,DVD论坛日本四家厂商建立的HD DVD促进社团HD DVD-PG,阵容扩大为四家:Memory-Tech、NEC、三洋和东芝。2004年11月底,东芝宣布,该公司与派拉蒙、环球、华纳3家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达成协议,支持发行HD DVD电影软件。

东芝HD DVD影碟机

  实际上,真正能主导好莱坞和新一代DVD命运的实际上是只有美国电影协会(MPAA),该协会拥有7个成员,他们是,SONY影业(SONY/Columbi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华纳(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环球(Universal)、米高梅(MGM/UA)。3家电影公司的决定,把这场较量的主战场挪到了好莱坞。就在3家公司做出支持HD DVD的决定仅仅一周后,迪斯尼发表声明称,将向BD提供播放内容软件。同时,迪斯尼将作为第15个成员加入BD,成为继二十世纪福克斯之后第二个BD成员的美国电影公司。

  华纳支持HD DVD看中的是技术,迪斯尼支持BD,则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拥护”,因为在录像机时代,迪斯尼是行业老大,而在DVD时代,这个第一的交椅被华纳抢去了。2005年1月,时代华纳、环球、派拉蒙三大好莱坞制片商以及华纳下属公司新线公司与HBO宣布即将发行的89部HD DVD影片的名单。

  而BD阵营也不甘示弱,电子艺界(EA)、威旺迪环球游戏(Vivendi Universal Games)、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与德州仪器(TI)等4家重量级厂商宣布加入BD阵营, BD会员数量已经接近100个。2005年3月,Apple加入BD董事会。安桥加入HD DVD阵营,但仅是普通会员,并仍然与BD阵营保持接触。三洋加入BD,成为普通会员,但同时表示年底推出HD DVD播放机的计划不变。6月27日,微软和东芝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HD-DVD播放器。

汤姆逊倒戈的启示

  2004年12月10日,BD创始人之一的法国汤姆逊宣布支持HD DVD。好戏才开始,可以预言的是,关键时刻,还会有一家大的硬件制造商倒戈,在SONY背后插上致命的一刀。看看BD阵营哪个是死心塌地跟着SONY的,有的成员加入BD阵营有更深层次的打算,先陪SONY玩,其实随时都可抽身的,而且在倒戈的时候,还可增加自身的身价。

  另外,就算输,大家想想,对谁的伤害最大呢?日立还有等离子,LG有等离子、液晶,松下也有等离子,三星正是如日中天,不仅等离子、液晶产品蒸蒸日上,而且整个半导体产业都很兴旺,夏普的液晶世界靠前,并已经推出了45英寸的大屏幕产品,并在开发65英寸的产品,先锋也有等离子。参加豪赌还要有资本,这样看来,汤姆逊第一个倒戈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因为汤姆逊在技术层面上讲,并不具有参加豪赌的本钱,而且投入的赌注也不大,随时可以抽身,而且倒戈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增加自己在两个阵营发言的砝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汤姆逊率先倒戈,其实心里是有一把小算盘的,汤姆逊掌握一门称作FG的技术, 但是对于BD的大容量来说,无用武之地。FG技术在DVD论坛上被HD DVD列为可选应用格式,随后汤姆逊宣布倒戈,这里面的背景非常耐人寻味。汤姆逊从来也不像SONY在江湖上那么招摇和显赫,BD成功,汤姆逊可小有收获,败则可退一步海阔天空,另投他门,而一旦失败,SONY的损失将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新一代高清晰光盘对谁最重要,已经一目了然了。

  汤姆逊的倒戈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在这个复杂的局面中,中国的企业可以瞄准时机,利用制造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合纵连横,纵横捭阖,游走于国际各的巨头间,巧妙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新一代光盘产业升级的机遇,把我国的光盘产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层级,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市场、技术、资本的基础。

标准统一的大门真的彻底关闭了?

  就在两大阵营的较量僵持阶段,两大阵营的领军人物之一的SONY高层发生了剧烈的变动。3月7日上午,SONY公司突然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之后迅速宣布了公司新的董事长兼CEO、以及总裁的任命。原主管娱乐的公司副董事长、SONY(美国)总裁霍华德•斯特林格接替出井伸之担任公司董事长兼CEO。而东芝的高层也发生了变化。

富士推出新品“蓝光DVD”:BLRW23F A

  3月24日举行的一次新闻会议上,SONY即将上任的新总裁中钵良治表示,与竞争对手HD DVD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大门已经开启。于是关于SONY有可能会做出一定让步,将自己支持的蓝光DVD标准同HD-DVD标准整合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据报道, SONY与东芝是从2005年2月开始进行非公开商议的,目的就在于在BD与HD DVD这两种竞争格式中寻找一种平衡。SONY希望采用BD的盘片架构与HD DVD的软件技术。东芝提出的意见则是采用HD DVD的盘片架构,而采用SONY的多层数据记录技术。

  两种标准真的会融合吗?众所周知,两大阵营分歧的焦点就是光盘的物理结构,即到底是采用东芝的0.6毫米的盘片结构还是SONY的0.1毫米保护层结构,这个是分歧的根本所在,而对于编码方式,则无足轻重,是SONY舍得放弃自己的结构还是东芝下得了决心舍弃自己的方案呢?东芝的优势就在于0.6毫米结构和目前的DVD有兼容性,在制造成本上有优势,放弃了,东芝还有什么呢?如果放弃,早就有机会,何必投入巨大资金支撑到现在呢,人单势孤的,图什么。两种标准能否统一?还需未来等待验证。

0
相关文章